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时代阅读报告:过去三年,中国人都在读什么?

陪你读书的 十点人物志 2022-04-25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这一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书籍。

从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至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也因此有了一些改变,我们好奇这种改变体现在阅读需求上会显现出哪些趋势?

疫情时代,我们在关心什么?我们在读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十点人物志采访了多家出版社,并结合各大读书榜单,总结出了一份“疫情时代阅读报告”,同时挑选了代表图书,邀请作家、学者及出版社编辑对图书及其背后的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你的阅读需求提供一些选择。


趋势一

心理自助读物脱颖而出,成为最大黑马


据NPD Group(美国市场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在纸质销量同比下降1.3%的大环境之下,自助类图书成为最大的黑马,销量同比增长11.4%,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显现出此种趋势。

对比国内图书市场,自助类尤其是心理自助类图书销量热度只高不低。

从近两年的畅销书榜单可以看出,心理学的“含量”变得越来越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多家榜单高居榜首,《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位列豆瓣2021最受关注图书TOP10,就连文学类畅销图书也说明着“心灵大保健”的受欢迎程度:讲述治愈故事的《云边有个小卖部》成为2019年以来文学书籍的一大赢家,励志故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连续霸榜非虚构畅销榜榜首……

疫情让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也使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确定性激增的大环境之下,坏情绪显而易见地蔓延开来:抑郁、焦虑、沮丧、迷茫……

寻求心灵读物的抚慰与指导,是普通人能为自己开上的一剂自救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 罗伯特·戴博德 著

本书策划编辑 周喆 解读:


谁也没有想到这本小书的累计销量会有250万册。很高兴看到它在疫情的日子里陪伴了那么多陷入了emo的朋友,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成长。


这三年来,疫情改变了世界,也冲击着每个人的情绪,常常让人感觉无力。而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


书中的蛤蟆先生陷入了抑郁,通过10次心理咨询,他逐渐觉察了自己,也得到了疗愈。咨询师苍鹭对蛤蟆说:“我相信你有能力变得更好,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不抱怨、不责怪,学会爱自己,为自己负责——这种生活态度、这份力量感,就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受用一生的礼物。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美]洛莉·戈特利布 著

心理学者 李松蔚 解读:


几年前有一部美剧《In Treatment》,翻译成“扪心问诊”,在专业圈子里很有影响力。这本书大概可以看成是文学版的「扪心问诊」。记录了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据说"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在美国差不多是一句常用语,意思几乎可以翻译为:你遇到了麻烦,该去看心理咨询师。但在国内,这多少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人会抱着审慎的态度。


这本书给人最重要的启发就在于,它确认了另外一种生活理念的价值:“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意思不是“你该尝试借助心理咨询的手段解决一些问题”,也许意思就是:你该找个人聊聊了。你是一个人,渴望被另外一个人看到,你想知道你的故事在他眼中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天经地义的需要,不必为此害羞。心理咨询一直在说“关系”。人们渴望关系,哪怕不是为得到什么,“聊聊”也很重要。关系不是手段,关系本身就是答案。


《少年抑郁症》


真实故事计划 著

本书医学顾问、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原主治医师 于宏华 解读:


这十几年间,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如今住院的病人里有一半都是青少年,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十二三岁。


大家总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是如今,我们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乐。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独立个体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当个体组建新的家庭后,又会开始产生和复制新的影响和问题。想要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这种问题的周而复始的无意识传递中,做出抵抗和改变。


看见和了解抑郁症,才是治愈的开始。


《云边有个小卖部》


张嘉佳 著

本书营销编辑 寒乐 解读:


张嘉佳是近些年中国本土的现象级作家,是千万册超级畅销书的缔造者。


这是一本有亲情、有友情、又有爱情的作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本能击中读者情绪的作品,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也带动了“治愈系文学”的发展,关注小的事物,关注每一个普通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著

B站读书up主、出版编辑 lily栗子酱 解读:


作为我个人2020年的年度书单TOP10之一,直到今天,这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依然让我感到心疼,也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救赎或是重获信仰的心情。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在17岁之前不知道学校和医院为何物的女孩,几经波折,终于摆脱了“恶臭熏天”的原生家庭,重拾勇气和信仰,成为一名剑桥历史系博士的故事。


很多人喜欢这本书里“励志”的一面,但我却被另一面所深深震撼。当家庭以爱之名羁绊住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背叛”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原罪。对于故事里的主人公而言,留在“垃圾堆”一样的家里,意味着放弃自我;彻彻底底地切断亲情,意味着“背叛”家人。


爱的矛盾性,如镣铐,如荆棘,你的人生却不得不戴着它们翩翩起舞。



趋势二

生存,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话题


谁能想到,2022年春天被收藏最多的不是赏花攻略,也不是春日穿搭,而是囤货指南。

就像谁也没想到,一本冷门小书《生存指南——关键时刻能救命》会成为各大博主频繁推荐的读物。

普通人的危机意识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增无减,大家开始关心生存技能,关心人类未来,想要掌握更多应对危机的化解方案,也想要了解人类在灾难当中会何去何从。

《生存手册》


 [美] 乔舒亚·皮文、

 戴维·博根尼奇 著

十点人物志编辑 芝士咸鱼 解读:


“手册”类书籍能成为近年受到关注的书籍类型,并不令人意外。俄乌战争和局部疫情接连发生,每个人多多少少意识到在紧急状况下学会生存的必要性,以防不时之需。俄乌战争提醒我们,战争离人类没那么遥远,如果战争到来,我们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至于近期的上海疫情,则是对普通人的生活启示,父辈的囤货习惯,并非杞人忧天。


如果说充足的食物和日用品是我们必需的物资储备,那么这类生存手册,则是应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时,最好的精神储备。


《人类的终极问题》


 袁越 

2019年度中国好书推荐语:


柏拉图提出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被人们视为人类的终极问题,而本书作者袁越认为: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到底能活多久?人类的创造力从哪里来?这三个问题才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只有了解人类的过去,才能看清我们的未来,只有了解死亡的本质,才能弄清生命的意义,只有了解创造力的来源,才能明白人类为何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趋势三

旅行文学,疫情时代最好的“旅行方式”


如果要问疫情对哪个行业影响最大,旅游业必定首当其冲。停摆—重启—停摆……走走停停的中国旅游业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两年。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1月,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歇业;国内民航业累计亏损达1650亿元,其中航空公司累计亏损1300亿元,占比高达80%。

当旅行受阻,被圈住的人们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旅行——跟着旅行作家观察世界:在《失落的卫星》里探索中亚大陆,在《重走》里追忆西南联大,通过《在中国的大地上》回溯乘坐绿皮火车走遍中国的自由时光。疫情以来,这三部最受关注的旅行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找到了精神上的桃源。

旅行作家刘子超认为:“即便疫情散去,我们所熟悉的旅行也已是一场旧梦,世界与人心早已不复从前。”而坐在椅子上靠读书神游世界,或许就是疫情时代最好的旅行方式了。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 

旅行作家,本书作者 刘子超 解读:


中国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与之互动,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题材。如果未来的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性国家,我无法想象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作家对世界没有做过亲身的梳理、观察、描绘。这个过程英国、美国经历过,我们也会经历。


《重走》


 杨潇 

记者,作家,本书作者 杨潇 解读:


2018年,我用41天时间,以徒步为主的方式,重走了“湘黔滇旅行团”的老路。选择走这一条路其实有很多偶然性。那时我刚离开了从事十多年的媒体行业,人生也来到了寻路之年。这一次长途跋涉也成了我解决自己所谓的存在主义危机的一种方式。


我是一个特稿记者,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都在寻找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自己这趟旅行没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可是当我开始采访联大的后人,了解他们人生故事的时候,我发现最终我要处理的是一个时间的故事:当你把旅行拉长到一个人一生的长度的时候,这件事本身就挺惊心动魄的,或者说「惊心动魄」已经不再重要了。


《在中国大地上》


 [美] 保罗·索鲁 

本书译者 陈媛媛 解读:


不能出门的日子,还好有旅行文学,它像亲切的导游,可以随时将我们带往想去的任何地方,而好的旅行文学则可以带来比旅行本身更为丰富的体验,就像保罗•索鲁笔下1986年的中国。


当不断有城市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当越来越忙碌的人们被迫放慢节奏,过去我们一直努力淘汰的绿皮火车忽然又让人怀念起来。此时受困家中的人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像索鲁一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他所搭乘的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无疑是这场旅行中最浪漫的交通工具。在凡事追求速度的年代慢下来,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勇气。



趋势四

“时代洪流里个体命运如何展开”
成为格外受关注的话题


“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说的。

然而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原本高速运转的社会发展节奏,全球经济遭受的打击降临在每个人身上,是工作机会的减少,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人生规划的一调再调,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流动性的降低。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放在今时今日尤为感触颇深。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普通人的命运指针会指向何方,是每个人都在关心的问题。而体现在阅读趋势上,与“时代”标签相关的图书,近两年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人们似乎希望从历史经验、外国经验、他者经验里汲取到个体如何应对大时代的一点方向。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 

媒体人、本书作者 伊险峰、杨樱 解读:

对我们来说,记录并思考过去是一种责任感。写作《张医生与王医生》,也是普通人命运的一次观察,在中国过去40年的语境里,谁都可能是张医生与王医生。


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总结的时候。过去40年来,中国诞生了全球数量最多的中产阶级,有许许多多人借助经济发展的大势实现了阶层跃迁,他们不一定完全是时代的受益者,但一定是时代的参与者。正如很多人意识到的,人的命运并非仅仅是自我内在选择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内与外的变化因素都不是个体所能控制的。


当社会流动性降低的时候,大家关心的是内卷,是迅速缩水的机会,是如何安身立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对于具体的人而言,他的马斯洛需求会不断放低。实现跃迁的难度加大了。


这本书的后记里我们提及,现在到了看一看身边不那么幸运的人的时候了。我觉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时代的大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大家希望给自己“从何而来,何以至此”一个答案。这不是一本书能回答的,但如果大家都在发问,答案就一定会慢慢浮现。


《下沉时代》


 [美] 乔治·帕克 

本书责任编辑 B 解读:

若世界在下沉,普通的个体该如何前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四种阶层剧痛,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他们的下沉,不仅仅是美国的下沉,更是全世界的病症。


但作者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揭示现实问题上,也试图提供解决方案——书中的人物,尽管陷入了个人抉择的错误和时代发展的陷阱,但也都凭着个人意志努力生存,甚至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善社区,创造一个更适合生存的环境。这是一本揭示世界如何下沉的纪实巨著,更是一本献给普通人的生存指南。


《文城》


 余华 

本书编辑 小白 解读:


与大多数读者熟悉的《活着》相比,余华这部新作既充满了熟悉的“余华味道”,又有不少突破。一是余华扩大了写作版图,将笔墨从熟悉的南方故乡延伸至此前很少涉及的北方土地。第二,《文城》塑造了一个很重要的女性形象纪小美,她主动、有决心、重情重义,却因为时代的局限而陷入了悲剧性的命运,是小说叙事的主要推动者,这也是在余华以往小说中很少见的。


《文城》讲述了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遭遇。关于如何表现这一点,余华曾说,他设想过让主人公林祥福到溪镇找到小美后回到北方家乡的结局。然而,即便回去了,林祥福也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因为在乱世中,个人是无法独善其身的。于是,余华让林祥福融入了溪镇的生活,融入到整个时代中去。由此可见,时代浪潮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命运。这也是余华一贯书写的主题:在个体与命运对峙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苍凉底色。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陈年喜 

真故图书编辑解读:


在陈年喜之前,还没有哪个作者把底层社会的命运描写得如此惊心动魄。他写这些人独自面对生老病死,但又爆发出炽烈的生命力量。


疫情以来,大家比以往更加感受到现实的重力,会需要更真实地了解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在运作的,包括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而陈年喜作为一个矿工——工人群体占有中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放到底层这个背景下,代表的群体更加庞大。通过陈年喜让我们能看到一个被热搜忽视掉的庞大的,真实的社会。


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偏向流量,甚至有假新闻,而非虚构图书就要承担起挖掘真实这个任务。《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很好地完成了这点。



趋势五

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寻找思考自我的方法


“往里走,安顿自己”,历史学家许倬云的这句话在21世纪的互联网走红,背后固然有其意义所在。

豆瓣2020年最受关注图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也印证了这一点,社会学家项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问题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在外部环境令人沮丧的当下,人们转而向内探索的需求越发旺盛,思考与自省成为许多人正在练习的新课题,在书籍中寻找方法论与共鸣,也因此成为途径之一。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 吴琦 

《单读》主编,本书作者 吴琦 解读:


对个人来说,这当然是一场再愉快、融洽、丰富不过的谈话,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清了原本模糊不清的方向,找到了观察与反思的位置。


“ 自我”不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检验的命题,在不同的层级和权重上,取不同的分寸和距离,而不止于一些抒情或模糊的话语。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本书营销编辑 陈老板 解读:


《回归故里》是一部工人阶级出生的知识分子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非常坦诚,且有视角。

许多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我们的原生家庭,分析我们自己,这本书最为特别的一点是,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以实例来告诉大家什么叫把自己作为方法。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反思都是必要的,懂得如何反思自己则更为必要。这种自省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分析和厘清,尤其是现在,在当下疫情及大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之下,也许我们更需要这种结构性的反思视角。


《自造》


 陶勇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本书作者 陶勇 解读:


人一旦通过沉思,通过关注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让自己内心自洽的逻辑建立起来,就会有一种充盈感。尽管我们仍会像漂在河面上的一片树叶,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去往哪个方向,但因为能感知到浮力和重力,就能对自己有一个定位。


当自己真的去思考了、琢磨了、领悟了,一套自洽的逻辑开始建立起来,你不会再觉得自己是完全无法把握的,而是能感觉得到,尽管自己依然渺小,但是有存在感。在比较中失去的,可以从存在中要回来。



趋势六

女性主义议题成为大众关注焦点


无论是2022年备受争议的“丰县小花梅”事件,还是2021年引发轩然大波的”绝望主妇”李靓蕾、顶流偶像吴亦凡的倒掉、阿里员工涉嫌性侵女同事案,2020年的n号房事件等热点新闻,背后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性别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议题,女性意识正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促发之下逐渐觉醒,女性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砥柱。

这是女性主义觉醒的时代。

与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备受关注,2021年各大读书榜单中,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频频登榜,它背后成立于2020年、只有4个人的独立出版品牌“明室”也因此创造了一个不小的销量神话。

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女性主义?我们如何思考女性在日常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我们如何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越来越多相关的书籍正在为我们展示女性的力量。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日本] 上野千鹤子 

田房永子 

明室品牌创始人,本书编辑 陈希颖 解读:


说实在,对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我有些始料未及,但心里仍然觉得还远远不够。应该有更多人,而不仅仅是女性来了解女性主义。因为女性主义的问题其实关系到每一个人。


这本书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与漫画家田房永子关于女性主义的一场对谈:女性主义的历史、现状,女性日常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用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思考。


女性主义受到的广泛关注跟近年来的社会背景与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女性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处境,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缺乏一种理论性的指导与认知。而在了解了女性主义是什么之后很多人会把她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对应起来,会想原来我曾经的这样的想法就是女性主义的,是什么造成了女性今天的处境,以及我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也有很多从事性别研究的学者,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位上野千鹤子那样的女性主义的icon式的人物,以及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有这么广泛影响的学者。我期待着未来能有她们的出现。


《N号房最终记》


 [韩]追踪团火花 著

本书译者 叶蕾蕾 解读:


2020年底收到本书翻译邀约的时候,还不太确定这本书最终能不能出版。但了解过这本书背后的故事以后,“火花”的勇气一直感动着我。当时刚经历过一场变故,身体状态不允许长时间伏案工作,但我还是决定立刻着手翻译此书。


本书讲述“火花”如何发现N号房并报警、协助警方调查取证,以及帮助受害者等问题。也集中讲述了“火”和“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性别不平等经历、以及两人如何对女性主义产生兴趣和开始思考女性问题等。


这是对当今社会女性生存际遇的整体性思考。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升,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观察所处的生长环境。不管是韩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都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阶段。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日本] 清水洁 著

本书营销编辑 三步 解读:

如今距离“桶川”一案发生已有二十一年,然而由恋爱关系引起的毁谤、骚扰、暴力甚至杀害事件,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仍屡见不鲜。


在日本,这个案子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案的出台。我们也希望这本书的引进出版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此类事件的关注,提供别国的解决方法作为参考,希望此类伤害事件终有一天不再发生。


近几年与现实强相关的非虚构作品越来越受关注,我觉得是因为人们对自身的处境的关切和权利意识都在变强。一个社会如果要健康,我们需要各种不同的组织、声音去互相抗衡和补充。


《蝲蛄吟唱的地方》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著

读书博主 杨小咩 解读:


这是一本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的现象级小说,流行音乐天后泰勒·斯威夫特为电影倾情原创并献唱。这本书在国内靠口碑持续发酵,预示着“她力量”的觉醒。


一件扣人心弦的谋杀案背后是一位从未被人类世界规训的野女孩独自成长的凄美故事。


女性在脱离社会既定规则下生存时依然会经历情感与偏见,这本书就从大自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幅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女性成长画卷。



趋势七

互联网打开了图书内容的新格局


互联网早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认,它剥夺了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但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也为书籍找到了新的机遇。

疫情之下,实体书店门厅冷落,当“线下”难寻突围之路,“线上”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出版人》杂志估算,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内容电商2021年总交易额达百亿。

头部出版公司得益于“出版+互联⽹”的商业模式,销售量并没有因疫情影响而产生大的波动。

而从畅销书的类型上来看,内容与互联网热点结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网红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罗翔、刘擎、戴建业这些在互联网上走红的知名教授,不仅带动了专业学科的火爆,同时也让学术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

与此同时,与互联网结合的营销策略,也影响着读者们的书单:果麦通过与B站的联合传播策划、将营销阵地放在小红书平台,让《阅读是⼀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冷门老书再次翻红。


《法治的细节》


 罗翔 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罗翔 解读:


我诚惶诚恐地将过去两年间,对一些社会热点案件的解读,以及关于法治、人生、阅读的思考集成了这本新的法律随笔集。它封面是一对平行线,在我看来,它代表了法理与现实生活的两条线,看似是平行的,很难实现完美的结合,但在永恒中很多对立平行观点终究会相交,法律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而这不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就体现了法治中的细节。


这个细节也许是一则法条的修正,也许是一种理念的进步,也包括了我们每一个——内心中仍然存着对于公平和正义渴望的人。


我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法学殿堂的门童,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些渺小的行为,邀请各位光临法学的殿堂,相信大家在这个殿堂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大师。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刘擎 著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本书作者 刘擎 解读:


我一直认为学术知识、学院的研究跟公共生活应该有一个交流,我自己愿意做这个交流。让更多年轻朋友们,关注人文学科,来学习哲学。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疫情加速了这种感觉。影响我们生活的变量太多也太复杂了,很多人就会感到非常挫折,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掌控。在这种失控感中,普通人的应对首先是去学习,把那些搞不清楚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去搞清楚,所以学习变成一个特别紧迫的需求。


有一种观点说,读哲学可以降低大多数人的烦恼,我从来不持这个观点。


哲学主要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澄清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哲学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很难说哲学会让人幸福,我只能说哲学会使人变成一个更完整意义上的人。有些问题是永恒存在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可能获得一个自己的回答。


《阅读是一座随时携带的避难所》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

果麦文化品牌组解读:


在后疫情时代,“出版+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不仅仅只是能在图书上市初期,赋能To B销售;更能够在图书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段,通过内部互联网账号、外部达人的带货二次实现滞销产品的To C销售,防止图书滞销和存货跌价,根本上解决了“代销退货”的行业痛点。


在“出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果麦图书通过互联网用户在公司新媒体账号的留言评论、互动反馈等找到营销支点,并以此推进图书的营销方式。这种方法很多时候甚至可能为一本好书赋予一种在编辑过程中完全没有构想过的价值。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策划了完全不同的购买理由与营销赛道,并且将营销主阵地放在了原本并不看重的“小红书”平台专注作战。



疫情时代,出版社对于大众阅读趋势都有着怎样的体察?


新经典

在疫情没有结束的当下,人们依然需要文学的纯净力量来涤荡心灵,更需要发现和珍惜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真挚的情感。而读者对非虚构作品的关注,则与国际形势与个体命运的变化息息相关。


果麦文化

疫情的持续,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线下书店及传统电商的货架式销售模式已经满⾜不 了消费者的需求,伴随着短视频&直播这样的内容电商的不断壮⼤,销售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积极拥抱⽹络新媒体、新技术,开辟了“出版+互联⽹”新商业模式。


三联

随着疫情期间的直播的发展和私域流量品牌营销的广泛展开,阅读的群体趋同化、订制化趋势更加明显,阅读者被圈定在一个一个的私域的意见领袖之下,按照意见领袖的推荐和号召在进行大量购买,不是意见领袖推荐的不买或不读,这一趋势意味着出版人要调整阅读内容提供的传统方法,这样的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成为常态——不是做好了读物再找读者,而是找到读者群了解得差不多了再为他们提供作品。虽然更有助于精准销售,解决需求,但也会导致选题趋同、出版社开发新选题难度越来越大。


后浪

受居家学习和取消课外培训这两件大事影响,儿童阅读在社会层面得到了更大重视,而科普阅读则是其中一个非常垂直且刚需的细分领域。

在成人阅读领域则明显感到,一方面相对更实用、更实际,言之有物的经典佳作更容易让读者买账,另一方面互动性强,趣味、创意性强的书也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单读

疫情对书业带来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包括实体书零售业务份额的下降,纸张价格、物流成本、人力成本带来的书价的上升,相比这些影响,阅读趋势的变化是一个需要更审慎回答的问题。

读者对于好内容的需求并不因为疫情降低,甚至有更高的要求,但整个图书市场的营销和宣传导向有可能将这些短期的情绪变化解读为图书选题的决定性因素,反而不利于这个市场的良性竞争。


博集天卷

阅读碎片化、轻量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加之受短视频影响,这两年一些轻松、暖心、治愈的故事表现较好,大部头严肃文学作品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真故图书

好的作品要更加扎根现实,原创非虚构产品将越来越受到读者喜欢。疫情让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现实的份量,很多问题在疫情下被激发出来,我们需要通过事实去呈现和讨论这些问题。


明室

在没有隔离封闭、物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图书销量没有特别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品类是增长的。

从阅读趋势上说,社科类的与社会话题等有关的,与我们的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书籍的读者群在扩大。小说方面明显感觉到市场反应较慢,以及竞争的激烈等问题。



结语


疫情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关注现实话题,希望通过书籍缓解心理压力,也希望在书籍中找到自身困境的答案。

也许未来的道路依然会充满坎坷,也许一本书并不能解决身边的棘手问题,但从书里,我们时而获得精神的抚慰,时而获得内心的安静,时而获得思考的魅力,在具体的人生中,这些时刻又何尝不宝贵呢?

即便世界变迁,至少,我们还有书籍。

策划&编辑 | 野格

十点人物志出品


联合出品方:新经典 果麦文化 三联书店 后浪 单读 博集天卷 真故图书 明室(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重拾阅读之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